学术报告

【太阳城娱乐】学院举行功能团簇系列报告会

发布时间:2024-12-24
浏览次数:
来源: 管理员


a09e8a92c7cd4bbae2ccc5fe9d6d7fa

7fc869018ef19d95ad035607ba7a4e5

20241219日下午,应太阳城娱乐邀请,华南师范大学兰亚乾教授、山东大学孙頔教授、北京理工大学吕红金教授、福州大学李新雄研究员、东北师范大学臧宏瑛教授在学院220会议室进行了5场学术报告。本次系列报告分别由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牛景杨教授和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柏䶮教授主持。

兰亚乾以“新型金属氧簇的设计合成及光催化性能研究”为题,介绍了多金属氧簇因化学组成与结构多样,在催化、药用等领域表现卓越。新结构、新种类的探索是合成领域的挑战,功能应用则是其发展动力。他分享了其课题组新成果:提出金属钼氧簇组装新理念,创纪录地合成钼红系列巨型金属氧簇,并拓展至第IVB族和第IIIB族。他提出分子结概念,实现光合人工模拟,并设计光、电、热敏感新型光催化剂,为高效稳定催化剂设计提供新策略。

孙頔以“功能化金纳米团簇的构筑”为题,详述了高核金属团簇的定义、研究意义及组装方法,分享了课题组的研究体系、思路、目标及挑战,并展示了高核金纳米团簇的实例。他还介绍了苯甲酸诱导团簇反应、阴离子模板银簇、共晶纳米颗粒、锰簇合成机理及质谱指导掺杂金属团簇等特色成果,拓展了金纳米团簇的功能应用。

吕红金以“多金属氧簇单元导向的银团簇合成化学研究”为题,介绍了其研究团队在该领域取得的最新成果。他阐述了多金属氧簇单元在银团簇合成中的导向作用,揭示了这一新型合成策略的独特优势和潜在应用。同时,他还交流了多金属氧簇基银团簇的光催化产氢活性研究及其机理分析的经验。

李新雄以“多酸的功能化合成策略与性质研究”为题,讲解到新材料作为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动力,其开发备受合成化学与材料科学界关注。传统多酸结构简单、缺乏光电磁性质,创新多酸材料合成策略,如有机配体功能化、第二金属功能化调控及结构组装功能化,丰富了多酸结构与性质,推动了多酸功能材料合成化学的发展,为解决上述科学问题提供了有效路径。

臧宏瑛以“多金属氧簇基智能质子导体”为题,详细阐述了课题组近期取得的显著成果。他们深入研究了多金属氧簇基固态材料的质子传导性能,揭示了该类材料在能源转化领域的巨大潜力,特别是在HERORRNRR等反应中的重要作用。此外,课题组还成功开发出以多金属氧簇为氧化还原媒介的能源存储器件,为能源存储技术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和实验依据。

报告结束后,他们与参会师生进行了深入交流,并全面回答了大家提出的问题。

报告人简介:

兰亚乾,华南师范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广东省重点实验室主任,化学学院院长,英国皇家化学学会会士。2009年获得东北师范大学物理化学博士学位,2010-2012年日本学术振兴会(JSPS)博士后,日本产业技术综合研究所(AIST)关西中心外国人特别研究员。2012年底加入南京师范大学工作,2021年在华南师范大学成立团簇能源材料研究中心。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第四批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教育部青年人才奖励计划、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江苏省“双创团队”领军人才、江苏省杰出青年基金等人才项目,曾获中国光化学-泊菲莱优秀青年科学家奖、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奖、吉林省自然科学奖等奖励。现担任中国化学会二氧化碳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化学会光化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感光学会光催化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化学快报副主编,Natl. Sci. Rev.学科编辑组成员。主要从事团簇化学和配位化学的研究,致力于晶态材料在能源领域的应用探索。近五年以通讯作者在Nat. SynSci. Adv.PNASNat. Commun. (11)J. Am. Chem. Soc. (20)Angew. Chem. Int. Ed. (40)Adv. Mater. (6)Chem (2)Matter (2)Natl. Sci. Rev. (4)CCS Chem (4)等期刊上发表通讯作者论文200余篇。论文被他引32000余次, ESI高引论文45篇,个人H-index 97,连续多年入选科睿唯安 “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化学)和爱思唯尔“高被引学者”(化学)。

孙頔,山东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围绕分级银簇的构筑与演变机制这一关键科学问题取得如下创新性成果,建立了普适性的成核/钝化协同策略,实现了核/壳分级结构银簇的可控合成,捕获并表征多种尺寸初生态银内核结构,揭示了小尺寸内核的“多面体融合”及中等至大尺寸内核的“层-层嵌套”生长机制;开创了复杂银簇动态结构机制研究的新方法,揭示了“核壳协同膨胀”和“破碎-融合”等结构转化机理并实现了银簇的转化合成。相关成果受到 Science Nat. Rev. Chem.的亮点评述,肯定了银簇合成策略和机理研究方法的创新意义。自 2016 年以来,以通讯作者身份在 Sci. Adv. (3 ), Nature Synthesis (1 ), Proc. Natl. Acad. Sci. U.S.A. (1 ), Nature Commun. (8 ), J. Am. Chem. Soc. (13 ), Angew. Chem. Int. Ed. (18 )Adv. Mater., (2 )Natl Sci Rev (1 ), Sci. Bull. (2 )CCS Chem. (4 )等发表SCI 论文 100 余篇,论文被国内外学术同行在国际刊物上引用 10000 余次(H 指数 = 64)。获得 2021 年度山东省自然科学二等奖(第壹位)和卢嘉锡优秀导师奖,入选爱思唯尔 202120222023 (化学)中国高被引学者。目前担任 National Science Open 副编辑,Chin. Chem. Lett.Chinese J. Struc. Chem.等杂志的青年编委。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面上/国际(地区)合作与交流/优秀青年/杰出青年基金项目及教育部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基金。

吕红金,北京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级青年人才,特立青年学者,入选北京市科协2020-2022年度青年人才托举工程;主持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青年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军委装备发展部预先研究领域基金项目、北京理工大学高层次人才科研启动计划项目等;聚焦团簇组装机制、调控规律及催化构效关系,主要从事原子结构明晰的团簇设计合成及其在能源催化领域的应用研究,在Chem. Soc. Rev., J. Am. Chem. Soc., Angew. Chem. Int. Ed.等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100余篇;受邀担任北京化学会第十九届理事会理事,任Chinese Chemical LettersTungstenPolyoxometalatesActa Physico-Chimica Sinica期刊青年编委。

李新雄,福州大学化学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化学学院金属-氧簇化学研究所所长,国家高层次青年人才。2007年本科毕业于福建师范大学,2012-2015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并留所工作。2015起入职福州大学化学学院工作至今。2018~2019年期间,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目前,李新雄研究员主要从事晶态多酸簇基功能材料的设计合成、结构与性能研究。目前他以第一作者及通讯作者在J. Am. Chem. Soc., Angew. Chem. Int. Ed.CCS Chemistry, Chem. Sci. Chem. Commun.等刊物上发表SCI论文90余篇,论文被引用超过4000余次(H指数为31)。获批中国发明专利7项,主持包括国家级科研项目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培育项目,面上项目等共4项。2023年入选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青年拔尖人才。目前担任Journal of Rare Earth, Tungsten, Chinese Structural of Chemistry等刊物的青年编委。

臧宏瑛,东北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先后获得国家优秀青年基金,吉林省长白山学者称号,吉林省第十六届青年科技奖,吉林省最美科技工作者,长春市“三八红旗手”。主持项目包括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2项吉林省科技厅项目等,发表SCI论文100余篇,其研究工作发表在国际高水平杂志 Nat. Commun., J. Am. Chem. Soc., Angew. Chem. Int. Ed., Adv. Mater. 等。课题组近期的研究工作主要围绕多金属氧簇的合成与组装及其在能源转化和存储领域的基础应用研究,包括多金属氧簇基固态材料的离子传导性能,多金属氧簇材料在能源转化(如HERORRNRR等)中的作用及多金属氧簇为氧化还原媒介的能源存储器件制作等。